孩子的胎記,真的不需大驚小怪

寶包出生時,左臉上有一大片深紅色的斑。媽媽愣住了,懷疑是不是懷孕時吃太多紅色食物(牛肉、羊肉、麻辣鍋……)才害了他。婆婆一句「這是報應吧!」更讓她夜裡偷偷掉淚。出門時,她總用帽子遮住孩子的臉,怕別人多看一眼。直到醫師告訴她:「那是草莓血管瘤,跟妳沒關係,多數會消退。」她才鬆了口氣,也第一次勇敢地讓陽光照在孩子的臉上。

前不久看到蘇怡寧醫師發布一篇有關蒙古斑的文章,內容提到一位媽媽被情緒勒索,懷疑胎記跟刺青有關係,阿包醫生雖然沒遇過類似的狀況,但還是很心疼天下的媽媽常被情勒,尤其已經是醫學進步的時代,還是不乏有一些毫無根據的謠言,以下就來破解胎記的迷思!

什麼是胎記?

胎記是指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,皮膚上出現的顏色或形狀異常。它們可能是紅、藍、棕或灰色,有些平滑、有些微微隆起。大致分為兩類:
血管型胎記:由血管擴張造成,如鮭魚斑、草莓血管瘤、紅葡萄酒斑。
色素型胎記:由黑色素沉積造成,如蒙古斑、咖啡牛奶斑、太田母斑。
胎記主要是因為局部細胞發育不成熟或過度增生導致,可能生長於身上的任何部位,絕大多數屬於良性,且大多數6~7歲前就會漸漸消失,不是傳統印象中會跟著身體一輩子的印記。

常見胎記

1.鮭魚斑:發生率高達50~70%,多數新生兒都有,但大多顏色較淺、不醒目,外觀平坦,顏色如鮭魚般的淡粉紅,常見於眉毛中間、眼皮或後頸處,通常在1~4歲內自行消退。
2.草莓血管瘤:比例約5%,是小凸起的紅色腫塊,雖然會一度變大,但大多在6~7歲時會漸漸消失。
3.紅葡萄酒斑:比例約0.3%,顏色深紅、外型扁平,常見於臉部、胸部和背部,多數不會消退,若影響外觀長大後可考慮雷射治療。
4.蒙古斑:常見於東方人,顏色藍灰色,看似瘀青,多見於屁股或下背部,多在4歲前會自然消失。
5.咖啡牛奶斑:淡棕色平坦斑點,少量無礙,但若身上有超過6個咖啡牛奶斑,需考慮是神經纖維瘤的早期徵兆,需進一步安排檢查。

什麼情況該就醫?

若胎記快速變大、顏色深得異常、出現潰爛或出血,或影響視覺、呼吸、進食功能,就應立即就醫。醫師會視情況安排觀察、藥物或雷射治療。

學會溫柔地看待「印記」

有些爸媽會擔心,孩子臉上的胎記太明顯,會成為同儕眼中的「目光焦點」。但我們應用正面態度面對和引導,才可轉化焦慮。真正需要淡化的,不是那塊印記,而是社會對美醜的刻板印象,當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,胎記也能成為孩子獨特故事的開始。